項目名稱:晉安新城鶴林片區橫嶼組團安置房三期A區
項目地點:福建省福州市
項目類別:海綿城市
項目規模:約43736平方米
設計時間:2016年12月到2017年04月
建成時間:2017年12月
1 項目簡介
晉安新城鶴林片區橫嶼組團安置房三期A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牛港山東側,處于福州典型山地與平原結合區域。 主體項目始建于2013年,整體地勢北高南低,高差約0.06米,綠化率30%。結合20016年5月福州市成為國家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大背景,本項目為福州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鶴林片區試驗點,于2016年間對小區進行海綿設計和景觀環境品質提升。
2 目標與挑戰
目標
針對小區的現狀問題,運用生態設計手法建立小區內完整的雨水收集系統,開放空間系統和慢行交通系統,實現低影響開發與改善居住環境的有機統一。
挑戰
2016年底已經完成地下室及小區大部分主體建設,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小區超過三分之二的位置處于地下室頂板之上,喪失雨水入土滲透補給地下水作用。 其二.小區回填土厚度平均1.1M,管線埋深深度為300MM由于地勢趨于平坦,海綿雨水管網無法大面積進行豎向標高找坡。
3 設計策略
構建雨水收集系統:通過生態設計手法,結合低影響開發技術建立雨水收集系統,為了更好的實現雨水入滲與調蓄作用,結合土壤滲透性能,優先選擇以滲透為主的技術,如新型透水路面,入滲植草溝,雨水花園、滲管、滲井等,通過集中與分散的布置方式對雨水進行匯集。根據項目情況修建雨水收集回用設施,PP雨水收集模塊,用于綠地澆灌,減少自來水用量。
下凹式綠地及植草溝廣泛種植巴西花生藤作為初級地被,其次種植千屈菜 細葉芒草,蘆葦等具有耐濕性具有對水體進行一定凈化作用的適合本土生長的植物。做到濕生植物旱種成活率達到85%。
本工程植物物種共計65種,其中38種鄉土植物可在福建省城市綠地建設導則(試行),附錄四中查詢,其余27種植物物種經過本地區多年的地理環境,生境條件,其生理、遺傳、形態特征與當地的自然條件相適應,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其生態效應僅次于鄉土植物。
4 結論
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針對小區的現狀問題,通過生態設計手法建立小區內完整的雨洪管理系統,開放空間系統和交通系統,最終達到綠色海綿小區的建設目標。鶴林三期A區的設計將雨水收集技術和景觀設計方法相結合,經改造后的社區將生動的展示雨水收集過程,展示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場景,實現低影響開發與改善城區居住環境的有機統一。小區現已基本施工完成,得到了本小區及周邊小區居民的一致好評,同時也經歷了集中降雨的雨季,沒有出現積水等現象。
結合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的原則,整體布局引領,生態優先,安全為重,因地制宜,地下合理布設,景觀與使用效果并行的原則進行。